压力容器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产品,其建造技术涉及到冶金、机械加工、腐蚀与防腐、无损检测、安全防护等众多行业。随着冶金、机械加工、焊接和无损检测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为了生产和使用更安全、更经济的压力容器产品,传统的设计、制造、焊接和检验方法已经和正在不同程度地为新技术、新产品所代替。
1. 近年来压力容器产品大型化、高参数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千吨级的加氢反应器、两千吨级的煤液化反应器、一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球罐等已经在我国大量应用,压力容器在石油化工、核工业、煤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场合也日益苛刻。因此,耐高温、高压和耐腐蚀的压力容器用材料的研制与开发一直是压力容器行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各国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压力容器用材料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材料的高纯净度:冶金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纯净度,提高了压力容器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提高了压力容器的整体安全性;
材料的介质适用性:针对各种腐蚀性介质和操作工况,已研究开发出超级不锈钢、双向钢、特种合金等金属材料,使之适合各种应用调价,给设计者以更多选择的空间,为长周期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
材料的应用界限:针对高温蠕变、回火脆化、低温脆断所进行的研究,准确地给出材料的应用范围。
更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在设备大型化的要求下,传统的材料已经无法解决诸如3万立方米天然气球罐、钢厂的大型球罐、2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以及超高压容器的选材问题。目前大于800MPa高强材料的应用正在引起国内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2.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压力容器行业的每一个领域。计算机软、硬件的每一个进步都极大地影响着压力容器行业的技术进展,其主要表现为:
设计: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已逐步向计算机辅助工程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分析手段的日益多样化,设计者在结构设计阶段就可以预见到诸如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残余应力、设备组装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碰撞等问题,并在设计阶段消除这些问题,分析设计和结构优化设计已经逐渐为设计者所掌握;
制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正在逐步改变压力容器制造厂传统的工艺生产方式,质量管理意识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压力容器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 ⊙ o ⊙ )是的所有控制点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减少了认为失误,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保证了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焊接:计算机控制的仿形焊机、激光焊机和全位置自动焊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无损检测:计算机射线实时成像、超声扫描模拟成像和多通道发射等技术的应用,再配以专门研制的专家系统,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和客观。特别是超声扫描模拟成像缺陷探查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核设备、加氢反应器等厚度大于100mm的重型容器。这对提高重型容器的生产效率和减少射线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在煤液化装置反应器的建造中开始应用该技术解决现场进行无损检测的问题。
3. 结构设计
现代的压力容器结构设计正在逐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体现真正,满足工艺要求的设计理念,追求实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型的和谐统一。
结构的合理性设计:标准中对压力容器的具体结构形式不予限制,因此压力容器结构所受的制约较少,给设计者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结构。另外,分析设计手段的运用和验证性试验的实施为结构的合理性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例如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它是按照压力容器上各个部件功能的不同将完成同一功能的各部件作为一个小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像安全防护装置部分、罐体部分等,它不仅使得压力容器的维护更加简便,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缩短研制周期,加速技术升级。
结构的经济型设计:压力容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和谐统一一直是设计者的追求,应力分析标准就是应此要求而出现的。焊接钢管的使用和特殊结构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了压力容器结构的经济性。
结构的可靠设计:传统的安全系数设计法为了“保险”起见,往往将安全系数的取值偏大,使得所设计的压力容器及零件的结构尺寸偏大,不仅浪费材料,而且由于各个零件的寿命和强度难以保证合理的匹配,结果造成最终产品1+1<2的情况。而可靠性设计中将部分参数作为随机变量处理,对其进行统计并建立统计模型,用概率统计法进行计算,能够全部扫描设计对象,所得结果更符合世界情况。
最后,为了增加本国产品的竞争性,降低安全系数是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压力容器标准的普遍倾向,我国也提出了将特定材料按分析设计方法涉及的安全系数nb降为2.4的提案。安全系数的降低关系倒压力容器标准的基础,对压力容器行业的经济性及安全性影响极大,必须慎之又慎。降低安全系数的前提条件是,结构分析设计水平的提高,制造经验的积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更严格的材料技术要求及更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