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15 | 来源: | 浏览次数:1588 |
化工园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化工行业变革的关键!其中,园区的重大危机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化工园区重大危机现状有哪些?重大危机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完善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带着这3个关键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精彩内容!
随着化工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化工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形成了化工园区建设热潮。化工园区是化工企业的集聚地,园区内化工危险品种类多,密度大,容易引发重大危机事件,从而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化工园区的重大危机现状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从3大方面为大家解读:
1. 从时间上看
根据从国家应急管理部网站、中国化工网和《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化工园区重大危机事故发展趋势并未得到明显缓和,其平均值已高达12.7件/年(见图1);虽然伤亡人数总体出现了微降的趋势,但伴随的波动性较大(方差值为9.17),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
总结: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我国化工园区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盲区,即只注重安全生产流程中的技术优化层面问题,而忽视从制度把控层面对化工危机事故本身的易发性和可控性进行管理。
2. 从区域布局看
从我国化工园区的区域分布情况看,省级以上的大型化工园区以山东、河北和广东等沿海省份居多,合计占比为全国总数的20%。
从七大地理区域布局看(见图2),华东地区独占鳌头,化工园区总数高达472家,其中国家级为104家,省级及以下级别为368家;华北、华中及西北地区次之,总数分别为165家、147家和121家;西南、华南及东北地区数量较少,分别为103家、94家和83家。
截至到2017年
如此布局主要源于两大原因:
一是华东地区沿海城市多,为化工园区的建设与经营提供了地缘基础;
二是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化工产品需求的增长。
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应急处置水平及地缘基础情况不同,园区的外部潜在风险不同,使得近18年来我国化工园区危机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区域分布也不同。
从整体空间布局看,我国化工园区及其危机事故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与沿海地区,且东-西、南-北呈现出严重不均衡态势。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化工园区与危机事故的区域分布情况不一致,即园区数量过多并非是导致危机频频发生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总结:导致我国化工园区危机事故居高不下的诱因除了内部风险驱动,即园区数量的显著增长之外,还有外部风险驱动,即应急管理投入不到位、危机应对意识普遍薄弱等。
3. 从等级状况看
我国化工园区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省级以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园区所拥有的应急资源不尽相同,因此伤亡情况也出现较大差异。
其中省级园区危机形势最为严重,伤亡总数高达971人,事故总量高达114件,平均伤亡损失高达8.52人/单位事故;
国家级化工园区次之,伤亡总数为562人,事故总量为77件,平均伤亡为7.30人/单位事故;
省级以下化工园区情况较为乐观,伤亡人数仅为60人,发生事故12件,平均伤亡为5人/单位事故。
对危机事故情况最为严重的省级园区进行制度分析,结果发现2017年出台的地方性安全预案平均数量是14(见表),而对这些安全预案的演练次数仅为6次;此外,跨区域合作的方案实施力度严重不足,仅为4次。
总结: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化工园区危机预防预警方案严重匮乏。
我国化工园区危机事故管理的着眼点主要从应急资源储备、应急资源调度、恢复与重建三大视角,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的循环救援体制。
然而,仅从事态纵向发展的演化过程着手避免化工园区重大危机损失是不全面的。造成我国化工园区重大危机的真正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们从这4个视角进行分析:
1. 宏观视角:园区布局规划不均衡
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理论提出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科学配置是实现服务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和必要途径。
目前我国化工园区整体空间布局出现“东-西、南-北”分布不均匀状态,且与居民区、淡水源等脆弱性环境的安全距离严重不足,这使得重大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会迅速波及周边。如2013年“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线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使胶州湾遭到重度污染。
化工园区空间布局的失衡使得政府无法形成统一的应对体制,园区选址大多忽略了化工企业集中区域的高风险与应急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如东部沿海省市(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大型化工园区总数占比全国70%以上,其危机事故发生率也超出西北地区及中部地区50%以上;
此外,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化工园区危机管理能力不相匹配也成为事故蔓延的重要原因。
2. 中观视角:跨区域应急联动不足
化工园区危机事故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且物质流与能量流传递较快,一旦发生,其发展趋势以及受灾程度是难以准确评估的。传统应急响应体系聚焦于某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危机治理,其实施对象局限于某一特定主体,如地方性风险识别与评估、园区内应急物资储备与配置、各省市应急队伍建设等。
然而,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地方政策的落实都未能有效缓解化工园区危机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原因有二:
一是化工园区危机事发突然,管理者无法事先对事态严峻程度进行准确预判,一旦应急资源调度困难,就需要各方支持,“独立作战”会大大削弱危机管理的效果,“8·12”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二是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都很可能会波及周边区域。目前我国化工园区区域间协作情况并不多见,化工园区跨省市之间联动应急机制更是不足,这大大增加了应急工作的挑战性。
3. 微观视角:园区基础建设与经营规模不匹配
化工园区危机事故的频繁发生可能是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或气候环境等“天灾”诱发的,也有可能是由于经济活动、生产活动和人际社会矛盾等“人祸”导致的,更有可能由于化工园区危险源高度集中的特殊性质与其基础建设不相匹配而致使灾难迅速蔓延,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人员身心创伤及自然环境污染,如2005年吉林石化江北化工园区氯气泄漏事故就是实例。
基础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包括园区内防火防电设施不健全、危险品仓储不合理及园区内交通路网出现障碍等。
此外,企业密度过高也是我国化工园区面临的一大难题,入驻企业数量过多,一定规模的化工园区将会出现“饱和”状态,公共应急资源将会被过度使用,这加大了危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使得危机应对无法得到合理保障。
4. 政府监管:制度制定与政策指导不完善
政府在化工园区危机应对中,除了要参与救援现场工作,也要发挥相关政策法规对危机应对起到的引导、控制、推进和干预作用。我国政府一般通过安全预案与预案演练来建设应急预防预警机制,现阶段,我国出台了一些应急预案,但针对化工园区的安全预案寥寥可数,在此基础上的危机应对预演练习活动更是罕见。
化工园区危机事故爆发性强,且灾情变化迅速,各应急主体在面对化工园区危机事故时,通常出现处理经验不足,应急指挥及救援工作不熟练等问题,从而无法及时控制灾情。
化工园区是现代工业顺应资源集约化、经营国际化和效益最大化发展趋势的产物。
一方面,其有利于调整我国化工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增强产业竞争力,对资源优化、三废治理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化工园区内高度聚集着危险源。这些危险源种类繁多、规模巨大且储备密集,容易引发危机事故。
因此,对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呢?
1. 合理调整园区空间布局,形成均衡发展态势
化工园区空间布局规划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要求政府部门应当构建全面、系统、符合整体布局的实践方案,统筹指导园区协调发展。
针对化工园区危机事故频频发生的沿海地区而言,应当开展定量风险评价,权衡园区发展与园区应急保障之间的关系,并找到平衡点,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地设计沿海区域化工园区布局,实现安全、均衡发展。
此外,在国家级布局规划基础之上,各区域化工园区的选址也应当考虑到应急救援交通是否便利、与居民区安全距离是否充足、废料污水何去何从等问题。
最后,应当增设相配套的应急平台与应急机构,实现宏观监测决策与调度指挥的可行性,从而将危险事故消除在萌芽之时。
2. 建立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保证资源共享
区域间协作有利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展开,政府应构建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区域间的应急救援能力,这对重大危机事故的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利益引导原则,进行区域风险普查与监控,有效激励各区域参与主体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区域协作意识及协作发展能力。
二是区域联动机制有效实行的关键在于区域纵向主体(省、市、县)和横向主体(省市之间)的融合,并以此为原则构建多方共赢与分级响应的协作网络,如在地缘基础上构建跨边界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区域应急协作关系,并形成参与主体之间分享物质、信息、知识与应急队伍等资源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方有难,八方相助”。
三是跨区域应急协作的空间边界划分应根据地理位置、地方应急能力和园区危机现状结合分析的方法进行确定,而不仅仅依据行政区域的划分标准。
在强调大区域应急资源共享的同时,应当考虑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保证宏观层面统一区域协作管理体系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各协作区域一定自主权,做到“集权”与“授权”的结合。
3. 科学指导园区建设与经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一是合理规划化工园区规模大小和入驻企业数量。在化工企业陆续进入园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为充分利用园区资源,提高园区效益产出,园区管理者力图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另一方面,大量化工企业的存在,必然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率。园区管理者应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园区的企业密度,并形成成文规定,以此对已建和筹建中的化工园区进行适当调整。
二是提高入园门槛,建立重大危险源普查、申报和登记制度。
三是在重大灾难事故情境下,为满足园区应急需求,除了提供必要的资金及物资支持外,还可以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着手推进救援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应急救援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扩大救援队伍规模,对救援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增强包括公安消防队、特种工程抢险队和医疗救援队在内的应急队伍处置能力,为园区救援提供人力支持。
4. 全面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动救援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应急监督管理力度,完善化工园区安全预案薄弱环节,推动应急预案公开化和透明化,及时制定、更新和修订安全预案,并针对各类事故风险,定时进行相关预习演练,从而提高应急救援现场管理能力,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二是注重实效,增加化工园区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战略框架,采用国家统一监管标准和地方特色监管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对应急工作进行高效指挥。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与应急宣教工作,通过制作并发放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好记好用且实操性强的文本手册,对化工园区内的企业及园区周边的居民进行应急培训工作,综合使用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渠道,突出建设互联网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对相关人员进行咨询和疏导,从而提高各方应急管理意识,增强各方自救他救能力,进一步降低危机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
(来源: 兴园研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