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4 | 来源:小鱼曾乖乖 | 浏览次数:3541 |
吉化的前身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954年开工建设,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改革开放40年来,吉化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享誉全国的“吉化经验”,形成了具有吉化特色的政治优势和基础管理优势,激活了“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无限活力,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为我国化学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由于吉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出类拔萃,改革开放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学吉化和比学赶超行动,在全国化工行业铺展开来。
1987年4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开展学吉化活动。1989年,顾秀莲履新原化工部部长后,第一个举措也是召开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学吉化经验现场会,原化工部为此成立了学吉化活动领导小组,提出重点学习吉化的“五条经验”和“四种精神”。1990年5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从吉化看社会主义》评论员文章,之后连续刊登6篇系列报道,全面系统地介绍吉化经验。1989年10月到1991年4月,原化工部组成吉化人事迹报告团,先后到全国26个省份作巡回报告,使吉化精神、吉化作风传遍全国。吉化精神和吉化经验对全国化工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整个化工行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依然葆有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正如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的贺国强在视察吉林时指出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鞍钢宪法、大庆精神和吉化经验等优良传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要继续发扬光大。
除了精神文化的引领,吉化持续深化改革、助推跨越式发展的探索,同样可圈可点。改革开放以后,吉化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阵地,见证参与了几乎各个阶段的国企改革进程。1990年,国家批准组建吉化集团;1998年,吉化整体上划入中石油集团;1999年,吉化系统内7户企业划入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组成吉林石化分公司;2000年,中石油吉化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正式分立运行。至此,吉化整体上形成了一分为三的格局,即吉化集团、吉林石化分公司、吉化股份公司。2007年,吉化集团和吉化股份公司又重组整合为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成为老吉化的集大成者。吉化始终站在国企发展改革的前列,成为中国石油石化战线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
40年来,吉化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多条主线上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大力开展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集约管理攻坚战,实现了国有企业涅槃重生的蜕变。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吉化对营销、财务等十大经营环节全部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大幅度压缩中间管理层次,实现了扁平化与传统管理机构的综合集成。公司还深入改革薪酬分配机制,促进了二三线人员向一线流动;探索非主营业务市场化运行机制,实施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稳妥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总医院社会化改革,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二是做好结构调整加减法,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先后淘汰关停100多套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环保隐患大的落后装置,产品种类由1150种减少到115种,实现了瘦身精强、主业聚焦。同时坚持不懈做加法,建成全国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基地、中国石油最大的丙烯腈与ABS生产基地,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
三是提质增效、稳健发展,成为新时代振兴东北经济的排头兵。201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吉化上下牢固树立“抓安全不松劲、抓效益不蛮干”理念,强化现场管理和平稳运行,实现大平稳创大效益;推进科技创新,抓好资源和产品结构优化,持续推进汽柴油质量升级,实现乙烯、ABS等重点装置的满负荷运行,形成了创效能力较强的高低密聚乙烯、丙烯腈、甲甲酯等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构建“四会”闭环工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统筹产供销平衡,连续5年开展产销研一体化攻关,使ABS成为中国石油盈利能力最强的化工产品之一。
历经5年的开源节流、降本增效,2016年吉化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炼化效益创出50.8亿元的历史最好成绩,老国企焕发出了新活力。
吉化总经理孙树祯指出,展望未来,吉化将依靠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型升级,努力建成中国特色鲜明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